肝硬化(英语:Cirrhosis)指的是肝脏因长期受到伤害,导致最后无法正常运作。肝硬化是漫长的过程,在早期通常没有症状,随著疾病的发展,患者可能开始感到容易疲倦、虚弱、下肢水肿、皮肤泛黄、容易瘀青、产生腹水、或是在皮肤上见到如蜘蛛般延展的血管(英语:Spiderangioma)等等。腹水一旦发生就可能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。其他与肝硬化相关的疾病与症状还有肝性脑病变、由于曲张的食道静脉(英语:Esophagealvarices)破裂而造成的吐血、肝肾症候群、以及肝癌等。肝脑病变可能造成患者意识混乱甚至陷入昏迷。

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酒精、B型肝炎、C型肝炎、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。一般而言,连续数年每日饮酒超过2-3杯,就可能会造成肝硬化,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则有许多原因,包括:体重过重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与高血压。其他较不常见造成肝硬化的原因还有自体免疫性肝炎(英语:Autoimmunehepatitis)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(英语:Primarybiliarycirrhosis)、血色沉著病、药物影响与胆结石。病理上,肝硬化的病人的肝脏组织会被疤痕组织取代而无法正常工作,造成肝功能的丧失。肝硬化的诊断需要抽血检验、影像学检查或肝脏切片检查。

部分肝硬化病因如B型肝炎等,可以靠疫苗接种预防。肝硬化的治疗依其原因而不同,但其治疗目标大多是减缓疾病恶化的速度,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。一般会建议肝硬化病人戒酒,而B型肝炎和C型肝炎患者可能能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。自体免疫性肝炎可以用类固醇治疗。胆烷酸可能对胆管阻塞造成的肝硬化有帮助。药物治疗也对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有帮助,如水肿、肝脑病变、食道静脉曲张等。严重的肝硬化病人可能可以接受肝脏移植(英语:Livertransplantation)。

肝硬化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,自1990年的80万人攀升到2013年的120万人,120万人当中有38.4万人是由于酒精造成、35.8万人是由于患有C型肝炎,而B型肝炎则造成了31.7万人丧生。在美国患有肝硬化的男性多于女性。最早关于肝硬化的可考证记载,是由希波克拉底于前5世纪所描述。

症状

  • 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;面容消瘦、憔悴,病情严重者,面部颜色变黑,嘴唇呈黑紫色,眼角有色素聚集,临床上称之为肝病面容。
  • 体重下降、疲倦乏力;由肝功能不全、各种代谢障碍,尤其是蛋白质合成不足所致。
  • 上腹或肝区疼痛、腹泻、腹胀。
  • 肝功能减退,影响凝血因子合成,导致牙龈、鼻腔及皮肤出血等;由于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及脾功能亢进,皮肤黏膜可有瘀点。
  • 皮肤可有小血管扩张形成的血管痣,因形似蜘蛛而被称为蜘蛛痣(英语:Spiderangioma);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,加压可褪色,称之为肝掌;有的有轻度黄疸;
  • 肝脏增大,质地变硬,有触痛或叩痛;晚期因肝脏硬变萎缩而不易触及;脾脏一般也出现肿大、质硬。
  • 由于肝功能失调,导致肝门静脉高压,流入肝脏的血流阻力增加,可出现腹壁静脉曲张,静脉流向脐上或脐下。
  • 晚期可以出现腹水,有时伴有胸水。
  • 肝性脑病:是肝功能衰竭末期的表现,重者处于昏迷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