薤(「薤」,拼音:xiè,注音:ㄒㄧㄝˋ,学名:),古老的名字叫做「藠头」,在台湾称为「蕗荞」,香港叫「清明菜」,为五辛之一。分布在柬埔寨、越南、日本、台湾、美国、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区等地,生长于海拔700米至2,700米的地区。目前已人工引种栽培,并常制作为腌菜,是越南新年时食品之一。

名称
薤有多种名称,包括藠头(俗写「荞头」,「藠」,拼音:jiào或xiào,注音:ㄐㄧㄠˋ或ㄒㄧㄠˋ,粤音:kiu2)、薙头、蕗荞、小蒜、薤白头、野蒜、野韭等。
台湾
台湾称之为「蕗荞」(台罗:lōo-giō)、「藠头」(「藠」,注音:ㄐㄧㄠˋ),阿美族称之为「葱」,族语称为「lakiu」(从日语或台湾闽南语引入)。
中国大陆
在昆明话里把腌过后,半透明的薤称为藠头(音『叫』),是当地特色腌菜之一;
而薤在内蒙与山西等地称为薤薤(俗写为「害害」)。
日本
称之为「辣韭」(日语:らっきょう,罗马化:),汉字也写作「良京」。
形态
薤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,一般作二年生栽培,基生叶数枚,半圆柱状线形,有不明显3-5棱,中空,叶鞘抱合成假茎,基部形成粗的鳞茎。鳞茎狭卵形,外观初看似小型蒜头(大蒜),故名小蒜,剖开来环形结构似洋葱,呈白色,是主要的食用部分。秋季九至十月抽花茎,伞状花序顶生,花小呈紫红色。
「叶状似韭,但又如葱般中空,中央有棱线;鳞茎似蒜」,具有诸多葱属植物特征是薤的特色。
产地
原产中国,《汉书·龚逐传》就有记载。目前中国南方诸省都有种植,北方人较少食薤。江西省新建县生米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命名「中国藠头之乡」。
台湾的薤来源有两种讲法,一为原住民移民时传来;另一说为汉人自中国大陆传入。现为零星种植,其中栽植较大规模者包括云林县古坑乡、嘉义县阿里山乡、台南市白河区,以及花莲县寿丰乡月眉村与光复乡等阿美族部落,多在原住民部落才见得到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有“五菜为充”语,王冰注:“谓葵、藿、薤、葱、韭也。”《灵枢经·五味》又说:“葵甘,韭酸,藿咸,薤苦,葱辛。”
历史
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挽歌《薤露》,起源于汉代,至少沿唱至唐代。
仅四句:「薤上露,何易晞,露晞明朝更复落,人死一去何时归?」
食用方法
华人地区以盐渍、醋渍鳞茎作为清脆口感的腌菜为多;亦可炒食。
源于日式的料理方法则包括:生蕗藠切片凉拌、日式炸物(沾粉去炸)、蕗藠炒面、清炒、蕗藠炒蛋、蕗藠炒猪肉、什锦蕗藠煎饼、鸡肉芙蓉蕗藠蛋、海带拌蕗藠、蕗藠海鲜义大利面、蕗藠滑菇等等。
中医学药效
药用部位同食用部位,采白色鳞茎,称为薤白。然而在中国大陆又称另一种近缘植物小根蒜为「薤白」,也做同样用途,易生混淆。
性味与归经
味辛、苦,性温。入肺、胃、大肠等经。
功效
功能行气止痛、理气宽胸、通阳散结;以上能温通胸阳而散阴寒之结,治疗胸痹而痛、喘促等证;以下能通滞行气,治疗下痢腹痛等证。
治胸痹代表方为栝蒌薤白白酒汤、栝蒌薤白半夏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,出典于《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》卷十五「辨胸痹病脉证并治」篇,以及后世本《金匮要略》「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」篇。
采矿学
《酉阳杂俎》卷十六有探矿原理:“山上有葱,下有银;山上有薤,下有金;山上有姜,下有铜锡;山上有宝玉,木旁枝皆下垂。”比十八世纪德国的采矿化学家约翰·弗里德里希·汉克尔(德语:J.F.Henckel)在《含铅植物》中记载早了九个世纪。
相关条目
- 薤白
参考文献
- ^G.Don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.In:(2013).Version1.1.PublishedontheInternet;http://www.theplantlist.org/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[2017-2-26].
- ^昆明植物研究所.蕌头.《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》.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.[2009-02-21].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-03-05).
- ^存档副本.[2016-05-19].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-09-17).
- ^蕗荞—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.中华民国教育部.[2020-04-13].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-03-18).
- ^吴雪月著.台湾新野菜主义.天下远见.2006年.
- ^蕗荞.行政院农委会原住民农产业主题馆.[2021-07-03].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-07-11)(中文(台湾)).
- ^昆明植物研究所.薤白.《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》.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.[2009-02-22].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-03-05).